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安徽担当
安徽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作为,有效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发布日期:04-25 06:51:57来源:安徽日报
浏览次数:作者:

  我省的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充分利用安徽科研和产业资源优势及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积极作为、成果突出,有效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

  努力实现“从零到一再到十”的整体突破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当前发展阶段,为何突出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安徽如何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取得更大进展?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来皖做客“书香安徽”读书报告会期间,围绕上述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宏观背景下,为什么要突出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关系?

  黄群慧: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是其鲜明特征。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变革,加快形成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等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质生产力也是绿色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注重不同区域的产业基础和在国家区域发展布局中的定位;要通过开放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注重数字经济等技术进步带来增长的包容性、普惠性。这些与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需要更加强调自主创新。这与新质生产力以创新起主导作用也具有内在一致性。

  记者: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作为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如何因地制宜、扬皖所长,用好长三角一体化这个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在区域协同联动中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黄群慧:因地制宜谋篇布局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紧扣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找准自身的优势和定位。长三角区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阵地,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转型升级势头良好。

  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创新实力最强,一些研发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安徽可以主动对接、借助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将上海“从0到1”的原始创新转化为“从1到10”的产业创新,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区域协同,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然,安徽在科技创新上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在未来产业不确定性大的情况下,可以鼓励本地企业因地制宜去做原始性、颠覆性的创新,实现“从0到1再到10”的整体突破,助力形成体现区域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记者:资金供给对创新非常重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资本市场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黄群慧:去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等。

  资本市场是支撑创新的关键基础设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国际上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机制和体系还不健全,尤其在支持创新、支持未来产业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面临风险和挑战。

  要在推进资本市场体制机制创新上下更大功夫,引导资本市场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实体经济,防止脱实向虚。比如,要顺应科技产业的发展规律和科技型企业的成长特点,培育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要发挥好投资家对技术和产业发展前景的识别功能,完善风险防范机制等。

  记者:去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7位,已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方面,近年来安徽的表现也令人瞩目。接下来,安徽如何利用好自身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取得更大进展?

  黄群慧:近年来,安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在把握科技创新趋势的基础上,瞄准目标产业,努力通过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产业集群建设上取得了好成绩。可以说,安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是先行者,具有先发优势。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实际上,以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

  接下来,还是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用好先发优势,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取得更多成果。(汪国梁 张彩莉)

新质生产力的命题就是创新的命题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党委书记、院长彭寿

  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安徽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哪些优势?如何才能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党委书记、院长彭寿。

  记者:请问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彭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呈现交叉融合、高度复杂和多点突破的态势,以无所不在的渗透性、扩散性、带动性广泛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让新质生产力展现出比传统生产力更加强大的科技内核。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命题也是科技创新的命题。我们要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以绿色发展为基本方向,以新兴产业为主要载体,以数字智能为显著特征,努力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硬实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水平产业自立自强。

  记者:安徽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哪些优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一步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将聚焦哪些领域开展科技攻关,以推动安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彭寿: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增长极之一,安徽锚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快速发展,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未来三样”前瞻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了有利条件和科技基础。特别是,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建材集团的战略引领下,我们坚守先进玻璃材料“主赛道”,构建创新链、工程链、产业链“三链融合”新模式,实现全球高端玻璃技术工程占有率超65%,让中国玻璃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坚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信息显示玻璃、新能源玻璃、特种功能玻璃填补多项空白,保障我国关键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下一步,我们将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聚焦信息安全、能源安全、空间安全等,加速开展半导体和泛半导体材料等前沿材料技术布局,并开展技术、材料、场景体系化布局,实现关键领域引领发展。

  记者: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为何离不开前沿材料支撑?

  彭寿:要坚持以前沿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今天的前沿技术就是明天的未来产业,近日新华社整版关注了安徽未来产业的发展,对安徽低空经济、算力产业、商业航天、量子产业等前沿技术成果给予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未来产业发展离不开前沿材料支撑,要瞄准未来产业新赛道,面向2035开展重大前沿结构材料、量子信息材料、人工智能材料与智能材料、跨时空尺度材料AI设计等前沿材料技术布局攻关。比如空间站玻璃,作为重大空间结构材料,是安徽深空探测创新链的基础环节之一。上述材料技术的突破将拓展学科边界、领域边界、业态边界,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未来竞争新优势。

  记者:您如何理解以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创新?如何才能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彭寿: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利用科技创新来推动生产力的质变,尤其是那些能够颠覆当前生产方式和业务模式的科技创新。因此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根本也是科技创新。

  2024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要求推进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一链一策”打造高水平现代化产业链。加速实现产业现代化,要强化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夯实产业体系根基,要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光伏“新三样”产业,实现新兴产业赛道的引领发展。前不久,福耀集团安徽生产基地项目正式开工,是安徽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布局,也是安徽全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的实践缩影。充分体现唯有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重塑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一一破题,才能有效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是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安徽应赓续“创新”基因,发挥“产业”优势,把握“融长”红利,在解答新质生产力这个时代命题中走在前列、“皖”美领先。(汪永安)

以“硬科技”的突破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访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

  壁垒高、爆发力和带动性强的“硬科技”赛道,是当下产业界、投资界关注的热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中科创星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专注“硬科技”创业投资和孵化的专业机构,其创始合伙人米磊是“硬科技”概念的提出者。“硬科技”和新质生产力有什么关系?如何用好安徽及合肥的科研和产业资源,营造促进科技创业、发展科技产业的良好环境?记者近日采访了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

  记者:怎么理解硬科技,为什么要在“科技”前面突出强调一个“硬”字?

  米磊:“硬科技”就是底层的、核心的技术。它属于使能技术,也是我们常说的根技术。像集成电路、内燃机、光子等都属于“硬科技”。“硬科技”一旦突破,就能推动很多领域的进步,也能推动经济高速增长。核心就在于它最硬核,壁垒最高,能够带动下游产业发展。

  我觉得以前大家对这类关键核心技术不够重视,对应用型科技关注得更多,所以就用“硬科技”来形容非常重要的关键核心技术,呼吁社会加强关注。

  记者:“新质生产力”是当下经济领域的热词,“硬科技”和新质生产力有什么关系?

  米磊:“硬科技”一旦突破,就能够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质生产力其实就是以技术革命性突破,带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比如随着AI大模型的突破,GPU从原来的显卡变成训练大模型的核心芯片,相关企业、产业高速增长,这就是典型的“硬科技”突破带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记者:人工智能等“硬科技”的突破,通常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往往需要很多年的积累,才能够实现产业化。投资者怎么平衡时间和投资回报之间的关系?

  米磊:中科创星所投的“硬科技”项目,时间周期最长的是从2013年成立到现在,已有11年。科创板数据显示,一个科技公司从初创到上市,在十四五年。

  我一直强调,“硬科技”投资需要耐心,要有比其他投资更长的时间周期,才符合科技创新的规律。国家现在也加大对长期资本的支持力度,去匹配“硬科技”的发展规律。我相信,只有长期投入才会有更高回报。你的耐心,最终一定会体现在投资回报上。

  记者:创业其实并不容易,有很多成功的,也有不少失败的。科技创业特别是“硬科技”创业,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和环境?

  米磊:我认为“硬科技”创业首先是需要特别好的科创生态。就像硅谷,有很好的科创生态,给科技型企业提供足够多的创新要素,它们就能茁壮成长。

  创新是涌现出来的,我们并不知道哪家企业一定能成为未来的龙头企业,但是只要环境好了,一定是大大小小的企业都会越来越好。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环境打造好,给所有要创新的企业提供良好的土壤和环境,就不断地会有惊喜涌现出来。

  记者:您说的条件、环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米磊:包括风险资本的支持、科技人才的供给等等。所以要有顶尖的投资公司,要有顶尖的高校,政府要能够提供一系列的公共技术平台的支撑,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仪器、公共的流片设备等。然后还要有鼓励创新的宽容文化环境。方方面面如果都能够营造好的话,创新就变得更加容易。

  另外,还有科创服务,也是软性的服务支撑。

  记者:安徽正在致力打造科大硅谷,以充分发挥合肥的科创优势,营造科技创业的良好生态。对合肥的科创生态您怎么看?

  米磊:从人工智能到量子、可控核聚变,都是合肥在科技产业领域比较突出的特色优势。围绕这些产业,合肥作了很多布局,应该说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合肥对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对本地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都很大。有很多母基金的支持,引进了一批风投机构。还有创新研究院等新型平台,都很好地促进了“硬科技”创新创业。

  尤其是科大硅谷的建设,也是在打造更好的科创生态。就像硅谷是围绕斯坦福建立起来的,波士顿是围绕麻省理工、哈佛建立起来的,合肥的创新高地围绕中国科大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来打造,非常合理,符合创新规律。只要持续不断地投入资源,打造生态,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多地开花结果。(汪国梁)


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长三角-315网站-长三角诚信名片 Copyright @2019-2023 诚信长三角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4827号 域名:www.315csj.com
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3313号  技术支持:分形科技